首页>检索页>当前

南京邮电大学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暑期社会实践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 作者:阿妮尔 唐磊 王迎霞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

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唐磊 王迎霞)“和平从不是风花雪月的背景板,而是千万忠骨用血肉铺就的必由之路。”日前,在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暑期社会实践交流座谈会上,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王盈月表示,“作为南邮学子,我们要将‘落后挨打’的痛感熔铸为建设科技强国的引擎,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民族复兴的青年答卷。”

图片1.png

实践团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广场听《最后一滴奶》的故事。学校供图

7月7日至8日,南京邮电大学师生深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、拉贝旧居、约翰·马吉故居、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、挹江门丛葬地、中山码头丛葬地等历史遗址,开展主题为“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、振兴中华”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暑期社会实践,回顾苦难历史,接受爱国主义教育。

“母亲胸口的鲜血与乳汁混合,婴儿冻死在怀中……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广场,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专班主任、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思政教师刘红艳含泪讲述《最后一滴奶》雕塑背后的故事。这一刻,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,而是无数同胞用血泪凝成的生命记忆。

如今风景如画、车流如织的挹江门和中山码头,曾经是侵略者开展集体屠杀的“人间炼狱”。1937年,在挹江门外的二楼住所窗口,美国牧师约翰·马吉手持一台16毫米摄影机,秘密拍摄了日军暴行,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。2017年,约翰·马吉的后人克里斯·马吉来到南京,用影像与自己的祖父完成穿越80年的对话。

“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,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。”参观学习后,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侯孟梦说。

“社会大课堂是思政‘富矿’。”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沈金霞表示,“多场馆、多形态、沉浸式感受南京大屠杀历史,带来的冲击力、震撼力和感染力是理论主课堂无法比拟的。这是发挥馆校育人协同赋能优势的创新举措,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、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生动实践。”

0 0 0 0
分享到:

相关阅读

最新发布
热门标签
点击排行
热点推荐
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